近年來,海口市深化生態文明建設,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就是生態文明建設在海口的具體實踐。圖為海口最大濕地公園——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
國家172個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項目之一,海南省和海口市2015年重點投資的水利項目——南渡江引水工程。
省“十二五”重點項目之一——紅嶺水利樞紐工程。
一把手訪談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理念已經逐步滲透到整個社會方方面面。2018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要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省第七次黨代會提出,未來五年內,海南要實現生態文明建設領跑全國,森林覆蓋率、大氣、水體和近海海域等生態環境質量要保持全國領先水平。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上,更是把重點流域和海域綜合治理,全面整治黑臭水體,加大污水設施建設力度等等列為政府年度工作任務。
近日,省水務廳廳長王強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全省水務系統積極適應海南經濟發展新常態,正在加快構建互連互通、豐枯調劑、應急調度的協調均衡生態水網體系,實現對水資源的科學調度和可開發利用。
海南作為島嶼型省份,水資源總量豐富,但島嶼型放射狀水系水流促短,難以留住,導致我省一直存在工程性缺水和功能性缺水問題。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態之基,但如何對水資源進行科學開發利用,一直以來也是我省發展的一大挑戰。
王強介紹,從1988年建省之初,海南一直重視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陸續投入建設了大廣壩水庫、大隆水庫、戈枕水庫和紅嶺水庫等4座大型水庫,以及中型水庫7座、小型水庫92座,形成了東有紅嶺、南有大隆、西有大廣壩、北有松濤的水資源配置體系,水庫總容量比建省之初增加了33.4億立方米。
近五年來,紅嶺灌區工程、海口市南渡江引水工程、松濤灌區配套續建工程等一批重大調水和飲水安全工程、大型水庫和節水灌溉骨干渠網正在陸續開工建設中,建成后將大幅度提高我省水安全保障能力。
王強說,水利工程建設僅僅是全省“水網”建設的基礎之一,要整體優化海南水資源配置,以及徹底解決季節性、局地性缺水和提高洪澇災害防御能力,需要從服務全省發展戰略和產業布局上做好“水網”的頂層設計。
2015年,省水務廳啟動了《海南省水網建設規劃》編制,提出在全省“一盤棋”發展理念引領下,對全省水網進行統籌規劃,構建一張江河湖庫連通、生態廊道貫穿、防災治污并重、水務制度健全的現代綜合立體水網體系。
目前,全省已劃定38條河流生態水系廊道,水生態紅線區面積2650平方公里,將水生態空間功能劃分為禁止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水安全保障引導區,納入全省生態紅線統一管控區域。
同時,紅嶺灌區田間工程、新春水庫、松濤灌區西干渠樂園至春江水庫補水配套工程等一批工程已經開工,省水務廳也正在整合“互聯網+減災防災”、“互聯網+水資源”、“互聯網+城鄉供排水”等信息平臺建設,對江河湖泊生態流量、水功能區、水土保持與防治區等加強動態監測,提高監控和管理能力。
今年,省水務廳還要在實施紅嶺灌區、南渡江引水、邁灣和天角潭水利樞紐國家172項重大水利工程的基礎上,科學謀劃新增瓊西北供水工程,昌化江水資源配置工程,牛路嶺、邁灣灌區工程,三大江河水生態文明建設及綜合治理工程等多項“補短板、強基礎、惠民生、利長遠”的重大水利工程。
王強說,未來,全省水務系統要依據水網規劃,堅持構架工程網、管理網、信息網合一的生態水網體系,逐步實現全省水資源“一盤棋統籌、一張網布局、一平臺管理”目標,為創建美好新海南繼續發揮出作用。
行走在路上的水務人
張秀標:
積極投身水務改革,譜寫“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新三亞。
張秀標是三亞市水務局副局長,從1994年從事水務工作以來,勤懇扎實奔波在水務一線,投身水務改革事業,主持完成多項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搭建三亞市三防指揮調度信息化系統,為全省水務防汛調度改革工作做出積極探索。在多次臺風、強降雨等災害天氣中,張秀標堅守崗位,連續奮戰在一線指揮水庫除險加固,抗洪搶險,是一名愛崗敬業、求真務實的水務工作者。
榮獲三亞市“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公務員”“抗洪救災先進個人”“優秀科技工作人員”“優秀中青年水利科技工作者”“爭先創優模范個人”“擁軍優屬先進個人”“安全生產先進個人”,獲得“第八屆三亞杰出青年”稱號和三亞市“十一五”科學技術突出個人獎。
王曉霞:
參與水務發展“十三五”規劃、水網建設規劃、水資源保護專題、全省灌溉發展規劃等多項全省水務工作規劃發展的編制,為構建海南水務發展作出貢獻,海南水務發展的“織夢人”。
王曉霞是一名軍嫂,2008年從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畢業后,為追隨丈夫工作調動到海南島,從此駐扎海南,為海南的水務工作作出了貢獻。王曉霞在水務工作崗位上,發揮出專業特長,參與了多項海南水務規劃和重大水利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是海南水務快速發展的親歷者、見證者。
參與編制的《海南省紅嶺灌區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海南省中線瓊中至五指山至樂東高速公路工程防洪評價報告》《海南省海口市三江-云龍-龍塘-永興公路龍塘南渡江大橋防洪評價報告》獲得國家級、省級優秀工程咨詢成果獎項。2013-2014年度省水務廳優秀黨員。
錢成:
駐守在深山水文站的一線水務工作者,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的“全國三八紅旗手”。
錢成多年來,始終以恪盡職守、竭誠奉獻、踏實做事,堅守在深山水文站21年,克服身體疾病、家庭困難等諸多困難,在水文勘測崗位上從未請假休息,兢兢業業守護數百萬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創造測報工作零錯報、零遲報、零缺報、零漏報的紀錄。錢成分別經歷了30多場臺風和13米以上大洪水。2014年7月18日,我省遭遇四十一年來最強臺風“威馬遜”,就是她,冒著風雨與洪水的危險,監測出福才水文站歷史最高水位,為有關部門防汛抗洪科學決策提供支撐。
2014年錢成被評為“海南省江河衛士”,代表我省參與全國“江河衛士”的評選,并當選“感動海南十大人物”候選人。2015年,錢成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水務發展
防災減災邁向現代化
海南屬臺風多發區,為貫徹落實“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防災減災理念,科學、精準防御臺風,省水務廳建設了“互聯網+防災減災”信息平臺,從被動抗風轉變為主動防風。
平臺打破數據壁壘,互聯共享36個成員單位涉災數據,實現了風雨水情實時化、風險預警自動化、公共服務大眾化。借助平臺我省三防工作安上了千里眼、順風耳,在災害來臨前做到“心中有數”,在防風中看得更遠、防得更早、措施更準,提前在全省織起密實的“防護網”,最大限度減少了災害損失。
全面推行河長制
從2015年起, 我省以城鎮內河(湖)治理試點推行河長制,2017年逐步推廣至全省覆蓋。河長制進一步落實地方黨委、政府對河湖管理保護的主體責任,以河長制為平臺加強部門聯動,有效解決涉水管理職能分散、交叉的不足,形成河湖管理保護的合力。
水利扶貧攻堅
2016年至2017年間共投入6.46億元,集中力量補齊補強我省5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水利基礎設施短板,實施了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農田水利建設、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水土保持、山洪災害防治等民生工程,為我省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實有力的水利支撐和保障。
涉水事務一體化改革
從2003年至2009年,我省進行涉水行政機構和職能調整,組合成立水務管理機構省水務廳,水務一體化都在逐步從理論走向實踐,從單一的農村水利管理逐步向城鄉一體化管理轉變。
構建生態水網體系
依據海南省總體規劃提出的“水網”建設目標,我省要陸續開工建設紅嶺灌區工程、南渡江引水工程、邁灣灌區工程、天角潭水利樞紐等大型水利工程,加快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完善農田水利設施,有效解決工程性缺水,解決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問題,并通過推行河長制、湖長制、水土保持、打擊非法采砂等措施,加快打造協調均衡生態“水網”。
掃一掃獲取更多資訊
咨詢熱線0898-66824143